永徽元年,四月。
皇帝改九成宮為萬年宮,時隔半年多,皇帝再次來到岐州這座行宮。
先皇去年六月在此駕崩,歷經十個月,承乾也終於是理清了朝堂,可以歇一口氣了。
行宮有些清冷,
皇帝倒是覺得正好清靜,這段時間因為追封武良娣為皇后一事,朝堂也是吵的不可開交,國舅長孫無忌和褚遂良、于志寧幾人是堅決不同意,
而之前一直順著國舅的皇帝,這次卻也是讓人意外的跟國舅他們擰上了,皇帝一意孤行,非要追封武良娣為皇后,甚至還要追封武士為周王。
「陛下,河東急報,晉州四月初一又發生地震,死亡過千人。」
皇帝愣了一下。
「又地震?」
準備騎馬去打獵的皇帝,擺擺手,讓取消狩獵活動。
李義府對皇帝道,「國舅等必會借晉州地震說事,可能會以此為由,讓陛下停止追封武良娣為後之事。」
承乾皺眉,他知道李義府說的沒錯,國舅肯定會不會錯過這個機會。
「陛下,其實,臣以為長孫國舅已經不適合再在中樞任宰相,更不適合主持三省政事。」
「不如,就借晉州地震之事,讓長孫國舅辭相。」
皇帝抬頭,望向李義府。
「陛下,去年冬晉州地震,陛下曾頒罪已詔,而太尉更是主動引咎辭職。」
李義府點到為止,皇帝卻是聽明白了。
去年地震,長孫無忌等就藉此攻擊武懷玉這首輔,主持三省政事卻怠政懶政,說因此上天才降災警示。
而如今長孫無忌接替武懷玉主持三省政事,晉州又地震,那李義府等自然也能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。
理由都是現成的,去年長孫無忌他們如何攻擊武懷玉,那今年就可以都照拿來攻擊長孫無忌。
武懷玉去年辭職了,那今年長孫無忌你辭不辭?
李義府早看出了皇帝對長孫國舅的不滿,此時提出的建議恰到好處。
「傳旨,回京。」
當天,皇帝便又趕回長安。
趕回長安後,皇帝立即召見了大臣,
「朕繼位皇帝大位,刑罰教化不明,致使晉州多次地震,確實是由於賞罰不公正、政理荒謬所致,卿等應該晉封章奏事,儘量指明政教得失,以挽救朕之不足。」
「今日起,朕避開正殿,減少膳食。」
「派大臣立即趕往晉州慰問,賑濟災情,並從兩京抽調醫師前往救治醫療,務必盡哀憫同情之意,以符朕眷顧思念百姓之心。」
「大理卿。」
皇帝親自召問大理卿唐臨在監獄關押的犯人數等,
「回陛下,長安大理寺獄現關押囚犯五十餘人,唯二人當死。」
「將天下死罪及流放罪人順次降低一等,徒刑以下罪犯盡皆寬恕赦免,除十惡之罪以外。」
唐臨任大理卿以來的表現,讓皇帝李承乾很滿意,「朕為太子時,卿就侍奉朕,朕現在是皇帝,你又擔任侍奉之職,憑昔日的忠誠,朕授你如此重任。治國重要的事在於律法,務必讓執法公正不偏,方符合朕意啊。」
皇帝當殿親自審查死刑囚犯罪狀,
以前大理卿所判處的犯人叫冤說屈,但唐臨判處的犯人唯獨沒人叫冤屈的。
「朝廷法司就需要這樣的官員啊。」
皇帝當殿就升唐臨為御史大夫,加金紫光祿大夫,並加同中書門下三品,拜相。
並從兩個大理少卿中,欽選了裴行儉檢校大理卿,賜紫金。
檢校侍中、同中書門下三品李績出列,
以晉州地震,畿輔乾旱為由,請辭相。
皇帝不許,李績固辭。
「那就暫免侍中之職,仍以開府儀同三司同中書門下三品任用。」
殿上,
許多目光望向李績,尤其是首輔長孫無忌。
剛才皇帝先下罪己詔,接著這李績就辭相,這不就是在逼著自己這元舅首輔引咎辭職。
國舅目光如刀,可惜李績辭去了侍中之職後,退回原位,低頭如老僧入定。
許多道目光望過來,
長孫無忌知道自己躲不過去,也有幾分明白了皇帝的意思,他要是不請辭,那後面肯定還會有招。
你不體面,皇帝就會讓你沒法體面。
長孫無忌陰沉著臉,原本他和褚遂良于志寧已經私下商議好,要借著這次晉州又地震之機,迫皇帝停止追贈武氏為後一事,
這件事情在他們看來,不僅僅是給一個死去的武良娣封贈皇后這麼簡單,這是跟武黨必須的爭鬥,
否則武氏封后,武士封王,那就是武黨氣焰徹底蓋過他們,這是不能容許,必須要爭的。
只是沒想到,今天他們還沒來的及發難,
結果事情已經急轉直下。
長孫無忌目光在殿中一眾宰相大臣中掃過,侍中許敬宗、黃門侍郎李義府、左僕射張行成、中書侍郎來濟,這四人是武黨骨幹,這事肯定跟他們脫不開干係。
他目光又落到李績頭上,
今天李績跳出來,這是已經跟武黨同流了?
再望向其餘幾位宰相,右僕射于志寧、中書令高季輔、兵部尚書崔敦禮、黃門侍郎韓瑗,
殿上很安靜,
長孫無忌心裡暗嘆一聲,只得起身出列,當殿請辭。
但長孫無忌卻又不甘心退出中樞,所以他沒有跟李績剛才一樣辭相,
他只是向皇帝辭知尚書省事,
既沒辭檢校中書令,也沒辭兼知門下省事。
殿上再次安靜,
落針可聞。
許久的寂靜之後,
皇帝開口了,
「既然國舅身體不適,那就在家好好休養,三兩日一至政事堂平章政事。」
皇帝當殿許了長孫無忌請辭,
「國舅以司徒同中書門下三品,待身體好些的時候,三兩日至中書門下平章政事。」
皇帝直接把長孫無忌檢校中書令、兼知尚書、門下二省政事全給免了。
長孫無忌張大著嘴,許久說不出話來。
殿上再次安靜,
大家剛才都聽的清楚,長孫國舅只辭了兼知尚書省事而已,可皇帝卻似乎好像聽錯了,以為長孫國舅要把三省差事全辭了,也直接就許了。
當然,能在這殿中的都不是蠢人,
皇帝這麼年輕,怎麼可能聽錯了。
長孫無忌心中一股氣憋的難受,實在咽不下去,卻又無可奈何。
他難道能站出來說我只辭知尚書省事,中書和門下省的不辭?
真要這樣說,那今天就將徹底失去體面了。
這個皇帝外甥,真是一點情面都不給留了啊,
這才繼位不到一年,居然就厭煩自己這個舅舅了。
心中苦澀,
他可是盡心盡力的輔政啊,自己這個親娘舅難道會害他,自己還比不過武懷玉一個外人?
「晉州數次大地震,需要一位有能力的大臣坐鎮。」
「褚卿,你能力出眾,朕便派你前往晉州為刺史,」
吏部尚書褚遂良聽到這個任命,也只能無奈的上前接下旨意,他知道,自己這是再次被皇帝踢出朝堂了。
長孫無忌奪了三省職事,雖還保留了個同中書門下三品宰相銜,但不能直接管理三省,權勢不如從前。
而原本是他們這邊的宰相崔仁師、宇文節又反水後被貶出京,
現在他們這邊也就剩下韓瑗、崔敦禮、于志寧、高季輔了,但崔敦禮和高季輔這兩人也未必還真心跟他們一條心。
新君即位之初召回來的三位元老,太尉武懷玉、司徒長孫無忌、英國公李績,現在三人都不再有三省職事,武懷玉掛個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銜,長孫無忌和李績都只掛個同中書門下三品銜。
雖還名為宰相,但實際上完全不同了,
尤其是長孫國舅,皇帝讓他在家休養,讓他身體好時才三兩天來一次政事堂,這實際上就是將他踢出中樞了,
相比下,武懷玉雖是主動的不去政事堂,但一有重大事情,皇帝都會主動請武懷玉進宮議事,而且武懷玉對天子,對朝堂的影響力依然極大。
如今剩下的這些宰相,已不再是國舅的關隴系獨大了。
左僕射張行成、右僕射于志寧,中書令高季輔、侍中許敬宗。
中書侍郎來濟、黃門侍郎李義府、黃門侍郎韓瑗、兵部尚書崔敦禮、御史大夫唐臨。
名義上朝廷現在還是十二位宰相,
但除了三元老外,剩下九名宰相,武黨這邊直接就占了五個。關隴派還有四個,但高季輔和崔敦禮兩人,未必那麼可靠。
重新洗牌了。
廷議結束,皇帝大步離去,心情有種說不出的暢快,
三公坐而論道,不主事,這樣就很好了。
既然老師武懷玉不願意擔任實際職事,甚至連政事堂都不怎麼願意去,那國舅長孫無忌也沒必要再留在中樞,
經過這近一年的時間,李承乾也算是明白為何當初先帝囑咐,不要用無忌為宰相了,
國舅太好攬權,
甚至無視他這個三十三歲的天子,
在三省,在政事堂,官員們都得看長孫無忌的臉色行事,他堂堂天子,旨意居然常常被長孫無忌駁回。
這次追封武氏為皇后一事,是承乾對國舅最後的一次測試,結果是讓他失望的,國舅根本不肯半點讓步。
既然如此,國舅也就沒必要再留在中樞了。
免去國舅三省職事,自然也就沒必要再留著褚遂良在朝中礙眼,吏部尚書如此重要的職事,不可能再交給褚遂良。
回到御書房,
李承乾思索許久,最終在杜正倫和柳兩人中,選擇了杜正倫做新的吏部尚書。
皇帝也知曉杜正倫是老師武懷玉的人,但現如今他厭惡國舅,連關隴系也一併厭惡了,寧願用武懷玉這邊的人,也不願意用關隴系。
杜正倫貞觀初就已是中書侍郎,只是後來因泄露禁中語,被貶出京,貞觀中得以召回朝中,在東宮任左庶子兼崇賢館學士,可後來又因得罪皇帝而被貶,
貞觀末,得以再次回朝,再拜中書侍郎仍兼太子左庶子,可卻又得罪長孫無忌,被其牽連進房遺愛謀反案中,再貶交趾。
當天,
皇帝傳旨政事堂,召州刺史杜正倫回朝,再拜中書侍郎兼吏部尚書,仍兼太子左庶子,兼崇賢館學士,復爵位南陽縣侯。
武懷玉在家聽說長孫無忌被奪了三省職事,李績也辭去了侍中之職,褚遂良又貶為晉州刺史,
「備馬,去三原龍橋鄉下。」
武懷玉當天就去三原鄉下看望老父親去了,長安紛紛擾擾,他懶得理會。
他是看著皇帝李承乾長大的,對承乾的性格算是十分清楚的,
長孫無忌越是貪權越是爭,皇帝越會疏離他,相反武懷玉越是一副不爭的姿態,皇帝反而會越信任倚重他。
其實到了武懷玉長孫無忌他們這種地位,
不一定非要自己執掌三省,出任什麼職事,才能掌權。
他武懷玉就算不加那個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銜,也絲毫減少不了他的影響力。
還是那句話,新皇三十三歲,不是十三歲,更不是三歲,長孫無忌怎麼能處處要替皇帝做決策呢,
擺不正位置,自然會被皇帝掃地出門。
有武懷玉這個堅強的後盾,做了二十五年太子的承乾,真要把長孫無忌踢出去,那是輕而易舉的事。
歷史上只做了六年太子就即位的高宗李治,根基不深,全靠長孫無忌輔佐,但也只忍了他十年,就把他貶出京,不久將他弄死在外。
男人都好權,
但得有個度,你不能跟皇帝爭權,
武懷玉挺想找長孫無忌喝喝茶,好好勸勸他,這樣下去,長孫無忌離覆滅不遠了,這不是武懷玉願意看到的結果,
他還是願意長孫無忌能夠在長安好好呆著,起碼能分散皇帝的注意力。
現在這樣朝堂上關隴系、新貴系表面上的平衡,武懷玉覺得挺好,雖然崔敦禮和高季輔實際上已經中立派了,
過猶不及,盛極而衰。
武懷玉挺滿意現在這種局面,希望能夠維持下去。
他現在急匆匆去三原鄉下,其實就是想避避風頭。
龍橋越來越熱鬧了,
三原縣城自搬到龍橋清河鄉來,現在縣城已經成為渭北第一興盛的縣城,清河兩岸建起無數房屋,連清河上的橋又修了兩座,現在是三座橋連接清河兩岸。
一個縣兩座城,三原城是關隴最大的藥材加工集散中心。
老武已經八十五歲了,但身體依然健朗,拄著先帝賜予的犀杖,精神好的很,這位老侯爺在渭北這十里八鄉可以說是德高望重了,
現在年紀大了,也早就對納妾生孩子這些不感興趣了,最是好善樂施,就喜歡鋪橋修路、幫扶孤寡,救助窮人。
只要找上門來的,老武都願意慷慨解囊相助。
老武現在就好個善名。
夏日傍晚,
爺倆坐在清河畔喝茶聊天,愜意休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