話點到為止,張攀也知道自己的戰功肯定能得到晉升,從守備升到游擊,應該是沒有問題。筆神閣 www.bishenge。com
不過,陳繼盛作為毛文龍信任的副手,他說出的話,基本上就能夠確定了。
「將軍,朝鮮義士崔孝一前來拜見。」一個親兵過來稟報。
陳繼盛點了點頭,邁步向城門樓方向走去。
崔孝一雖然沒起到內應的作用,但卻是對東江軍交好的朝鮮人。和鄭鳳壽等人一樣,陳繼盛要表示親近,要以禮相待。
太陽已經升起,經歷過激戰的義州城,又恢復了平靜。
東江軍士兵埋鍋造飯,抓緊時間休息,午後便又要出發,撤往龍川。
快打快撤,固然是東江軍的作戰特點之一。義州所處的位置,也使東江軍不敢久駐。
不是太擔心攻入朝鮮的建虜回頭反攻,而是顧慮遼東的建虜得到消息,直接蹈冰過江前來攻打。
如果不是江面冰封,以水師橫於江上,就不懼建虜,且能沿江運動,擇地攻襲。
郭大靖以前就明白,現在的理解更深,為什麼建虜的軍事行動大多選擇在隆冬季節。
江河結冰,不用舟船,也不需架橋,騎兵蹈冰而渡,如走平地攻打城池時,護城河也一樣冰封,又少了一道阻礙。
而且,建虜生長在遼東,對於寒冷的適應,更勝過酷熱。酷熱季節打仗,頂盔貫甲,容易中暑不注意衛生,還容易發生疫病。
敵人害怕的、反對的,我們就偏偏要去做敵人希望的、歡迎的,打死也不做。
郭大靖覺得就這麼簡單,既然建虜儘量避免在天熱時作戰,他就偏偏要在那個時候出動襲擾。
東江軍擅長打游擊,這是毛文龍的戰略戰術可郭大靖對游擊的理解,比毛文龍還要高明多少倍。
且不說最精煉的游擊戰十六字訣,就是在山林中打游擊的裝備和武器,郭大靖也能搞出幾樣兒高級貨。
等我有了一票人馬,還是要從打游擊開始。但已經不完全是東江軍的作戰模式,也將給建虜造成更大的打擊。
郭大靖打著呵欠從傷兵營出來,連續作戰,又用獨門手藝治傷兵,即便是他的身體,也感到了疲累。
想找個地方休息,可郭大靖卻發現有些尷尬。滿城的東江軍士兵,他竟不知道自己屬於哪路。
按理說,他是鹿島的夜不收小旗官。可鹿島出來的人馬經過龍川襲城戰、阻擊建虜,傷亡很大,就暫時留在龍川了。
要找周慶等人,這得在城裡走多遠哪?晃晃的,郭大靖也不由得撓頭。
「郭大靖」有人突然叫他,還帶著哈哈的笑聲,「郭旗官,哈哈。」
郭大靖轉頭一看,竟是尚可喜和李維鸞在幾個親兵的衛護下,笑著走了過來,打招呼的是尚可喜。
「見過兩位將軍。」郭大靖趕忙施禮參見。
李維鸞擺了擺手,笑道:「不用多禮。看見你,我們也就放心了。」
「某問過數人,都說沒看見你。」尚可喜上下打量了一下郭大靖,點了點頭,說道:「某還擔心你被沖城的騎兵踩踏受傷呢!」
你瞅啥,俺全須全尾,啥事兒都沒有。
郭大靖嘿嘿笑了兩聲,說道:「謝兩位將軍關心。」
郭大靖正努力改變說話的毛病,現在也只是說得慢一點,卻不再結巴了。
尚可喜伸出一根手指強調道:「某說過,只要成功炸城,這先登之功便是你的。憑此功勞,少說也能升總旗。」
「總旗是肯定的。」李維鸞不掩讚賞地看著郭大靖,說道:「再加上你以前的戰功,升試百戶也大有可能。」
郭大靖對這些官職稱呼並不是很熟悉,聽起來很厲害的樣子,不知道能給多少兵。
他只知道小旗應該管十個兵,五個小旗是一總旗,也就是五十人試百戶是不是領五個總旗,那就是二百五啦!
遲疑了一下,他虛心地求教道:「這個試百戶手下有多少兵?」
「你想領兵打仗。」李維鸞微微頜首,笑道:「這試百戶只是職銜,卻沒有明確定下領兵的數量。就是象我等這些游擊、都司、守備,手下的人馬也是不一。」
哦!郭大靖明白了,什麼總旗、試百戶,就是個級別。和後世也差不多,有的副科級能管好幾十號人,有的科級卻只是老哥一個。
尚可喜眼珠轉了轉,對郭大靖說道:「你想領多少兵,要是三五百的話,我倒是能夠安排。」
李維鸞笑著搖頭,對尚可喜說道:「老尚,不地道了啊!」
尚可喜也有些不好意思,幸好張攀不在跟前,嘿然笑道:「只是隨便說說。某也是看郭大靖戰功卓著,當個小旗官,有些屈才啦!」
這種人家挖牆角的事情確實好說不好聽,不論關係遠近,名聲在東江軍中傳出去,以後見面多尷尬。
李維鸞岔開了話題,問道:「郭小旗,你是遼東哪裡人氏?」
郭大靖如實答道:「金州大黑山人,去年年底被強遷至青台裕,卑職逃出從軍也不過一月。」
李維鸞點了點頭,說道:「這個某倒是聽說過,是建虜李旗鼓乾的。可惜,我軍在旅順實力不足,未能阻止建虜暴行。」
旅順屬於金州,但東江軍只能占據旅順地區,卻沒有將金州收入囊中。
究其原因,還是實力不夠。在陸地上,沒有大海的屏障,建虜隨時可以進攻。
旅順因有峽灣和山體屏蔽,還算是有險可守。可要占據整個金州,兵力分散,能倚仗的險要不多,建虜來攻時,多半還是要退回旅順。
東江軍大將張盤曾有過占領金州的行動,但在南關作戰中失利,壯烈殉國。旅順也被建虜攻破,軍民遭到屠戮。
儘管東江軍在建虜退去後又重建了旅順要塞,但在遼南的勢力嚴重收縮,攻擊性也大為下降。
其實,東江軍要占領金州也是有辦法的。除了比較充足的兵力外,那就是繼袁可立之後的登萊巡撫武之望,所提出的計劃。